紫微斗数流日盘财运(八字流日运势详解)
这里就给大家讲解下关于紫微斗数行限(大限、小限、流年、流月、流日、流时)方面的基础内容紫微斗数行限是什么意思?紫微斗数如。...
2024-11-21
五大名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一,泰山
绵亘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崇拜的一座雄伟的大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
至今,泰山上仍有20多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泰山下的岱庙是祭祀泰山神的大庙,历代帝王登泰山,必先到岱庙祭祀瞻拜。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登上泰山后感叹道:登泰山而小天下,现代文化名人更将泰山比作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1987年,泰山被登录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二, 衡山
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清旅配配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
1982年,衡山作为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湖南衡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8月1日,南岳衡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拆指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
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四,恒山
恒山自古以来就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称。1982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恒山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卖碰。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岳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号称 108峰,东西绵延 150公里,横跨晋、冀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古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衡山如飞”之说。
五,嵩山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宗高"、"宗山",西周时称为:"岳山",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以嵩山位居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嵩山,属于伏牛山的一支余脉,由东向西绵延30多公里。嵩山主体由变质的坚硬石英岩构成,花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等呈局部分布。
在距今约17~19亿年前.嵩山经强烈地壳上升运动,断裂上升成高出豫东平原千米以上的山地。后经多次剥蚀、抬升,终于形成了今日群山耸立、层峦叠嶂,高大雄伟的山体。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地理山河之五岳
唐高宗李治生于628年7月21日,死于683年12月27日,活了55岁。
【简历】
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
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被封为晋王,幼时即以仁孝闻名。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时年22岁。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政治】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不死之术,不喜游猎,无大志,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
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
李治还是雹模仔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庶母武则天通奸;太宗崩后,武则天与其他太宗嫔妃几百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后来高宗王皇后与萧淑源汪妃争宠,王皇后为打击淑妃,把武氏接回宫中为昭仪,武氏终于成为皇后。王、萧二人被废之后皆被武氏反噬,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骨醉”。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所容,掌权之后对这些贵族门阀进行打击。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政权完码悉全操纵于武后手中。
唐高宗曾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高宗后期朝政主要依赖武氏处理。
【版图】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省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23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后,汉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继仿效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
泰山同时又是佛,道两教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仅有雄奇壮丽的山势,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顶更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实乃一处名冠游肆世界的文物宝尘烂库和游览胜地.1987年底,世界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委员会已将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位于泰安城内,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 为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从秦,汉起历经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庙主殿天贶殿为我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殿内正中奉祀" 东岳泰山神"像,殿壁绘"东岳泰派磨漏山神出巡"大型壁画.东为出巡,西为返回,画面以仪仗人物为主,场景阵势浩大,人物生动逼真.壁画长62米,高3.3米. 殿东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传为汉武帝手植.岱庙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块,多藏于汉柏院内.大殿前还有秦始皇的无字碑.院北东御座是帝王来泰山封禅时休息的地方.北厅陈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内有秦李斯小篆<>. 岱庙实为历史文物,诗文,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之综合博物馆,而碑刻艺术之书 法,可谓集我国书法艺术之大成.
登泰山有东西两路,一般从东路上山至极顶,再回到中天门,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东路从岱宗坊开始,至极顶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计6293级石阶.中天门是游人小 憩或食宿之处,这里还有索道可直上岱顶月观峰.
衡山
....南岳衡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它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至长沙岳麓山为足,巍峨七十二峰逶迤盘桓八百里,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之美称.
.... 以主峰祝融峰为中心的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岳风景区荟萃了衡山的风光名胜.两千多年前,尧,舜曾在此召令诸侯,大禹曾在此拜取治水方略,宋徽宗题书了" 天下南岳"牌额,康熙撰写了"重修南岳大庙碑记".历代名流学者李白,杜甫,韩愈,黄庭坚,朱熹,王夫之,郭沫若等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吟咏;当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伟业.
....南岳还是我国唯一佛道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形似故宫的岳庙,有为"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还有日本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称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观.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有"五龙朝圣","龙池蛙会","玉树琼花","祝融莹光".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四时景色各异;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诗林之趣,龙凤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
南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人们旅游观光和度假避暑的胜境.天下南岳欢迎您的光临.
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主峰有三: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又有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文人谓之西京王气之所系.
恒山
恒山,又名"太恒山","元岳","常山 ".位於山西省浑源县城南.相传古代舜帝巡狩至恒山,封为"北岳",为北国万山之宗主.《白虎通义》曰:"恒者,常也.万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三才图会》曰:"恒山,五岳之北岳也.""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有三十裏.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种,服之可度世."《太平御览》亦说:"北岳有五名,一名兰台府,二名列女宫,三名华阳台,四名紫微宫,五名太乙宫."自东北伸向西南,绵延起伏108蜂,长数百里,山势雄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主峰天峰岭, 海拔2023米,其高度仅次於西岳华山.但历史上曾出现两处,一是山西浑源的北岳,一是河北曲阳的北岳,明末清初才正式以浑源常山为北岳.
道教称此山为第五小洞天,号"太乙总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济,虎豹走兽.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留有不少道家遗迹和传说.古有道观庙宇18座,称为18胜景.今尚存有北岳庙(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还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风景区.峭壁悬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题咏."岳顶松涛","金鸡报晓","玉羊游云","夕阳返照"等令人向往.
据史籍道书所载,大禹曾巡游恒山,封道经《灵宝真文》於北岳.《灵宝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钟山,得《灵宝真文》,封之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余年,颜如二十许.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太平广记》)至汉唐时期,众多仙真出入恒山,修真传道,使恒山成为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马季主, 元俗夫妻,李皎,恒岳仙人,道荣,张果老,管革,戚元符等.
茅盈为秦汉时著名方士,乃咸阳南关人.世代显贵,且好道积德.《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谓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其邑有谣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州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遂弃家委亲,入於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潜景绝崖,素挺灵岫,仰希标元,与世永违.""盈於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龟山王母诸真降临,授以"玉佩金铛之道,太极元真之经"及"阴阳二景内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潜心修持,仙道已成.后又点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圆满.后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师,尊称"三茅真君 ".
另一位高道张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广记》谓张果老于隋唐间隐居恒山,有长生秘术,年寿数百."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 其厚如纸,置於巾箱中,乘则以水巽之,还成驴矣."时玄宗召见,演示仙家变幻之术,不可穷纪.玄宗誉为"迹先高尚,心入妙冥",并赐号"通玄先生".后归恒山,终老山中.果老岭即是后人为纪念他而题名,在一块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酷似驴蹄印和人脚印,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由此登天时留下的.
山中宫观甚多,旧时主要有会仙府,玉皇庙,文昌庙,救苦天尊庙,药王庙,三清殿,元帝庙,三元庙,白云堂,望仙亭,会仙洞,北岳庙,悬空寺等,这裏介绍几处.
在众多景观中,最为著名的是悬空寺.它坐落于金龙口的绝壁上,始建於北魏后期,经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楼阁40 多间,建造在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凿石为基,就岩起屋,形势险峻,造型奇特.整个建筑群南北长,东西窄,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惊险奇特的建筑,令人叹绝.
北岳庙,又称朝殿.据史籍记载,其庙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时颓时兴.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间,多次大建,改古庙为岳神寝宫,规模宏大,包括北岳大殿,后土夫人祠,风伯雨师庙,康太尉庙,会仙府,龙王庙,烟霞亭,潜龙亭,九华亭,碧云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云堂及山门,石坊,祀奉北岳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山门两旁,有青龙,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记载著北岳之久远的历史.
嵩山
嵩山,古称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郑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县内.它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九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错纵,横卧於中州大地, 群峰矗立,层峦叠峰,东西绵延60多公里,总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这裏峻峰奇异,风光秀丽,宫观林立,为中州地区的第一名山.其神韵主要体现在它的博大与丰腴,包容滋养世间万物.所以,道教把中岳神尊奉为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体现大道滋养万物的精神.同时,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徵.历代以来,中岳已成为儒道释并存的名山.在道教史上,仙人浮丘公,王子缙,鬼谷子等曾在此隐居,道教高真寇谦之,司马承祯,丘处机也曾在此修道传教.现存中岳庙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筑,庙内殿宇巍峨,古柏参天,文物汇粹,琼宫圣境之意犹然.
嵩山的历史悠久.距今约23亿年前,神州大地上发生了被地质学家称为"嵩阳运动"的地壳剧变,逐渐形成了巨厚的高山群与地层的海下沈积;距今八亿年前后,地壳再次发生剧变,巨厚的石英砂岩开始上升, 形成了庞大的皱山系.这次运动被称之为"中岳运动".这以后,又在影响我国南北广大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褶皱山系遂逐步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嵩山.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於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嵩山以峻极峰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古时,乙太室为嵩山的主山,论及山气势,多就太室而言,即谓"大抵嵩山,胜在气概".但细细观察,两山又各具特色.明代傅梅在《太室十二峰赋》中,对两山曾作过如下比较:太室山"雄伟而丰",少室山"森削而秀丽";太室山"广阔以能容",少室山"挺拔以自异".傅梅的上述概括,是符合两山的实际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三十六峰,各峰皆有名有典,如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等.嵩顶为太室主峰,因《诗经·大雅》有"崧高维岳,峻极於天"之句,故唐宋以后,改称嵩顶为峻极峰.
太室和少室虽为二山,但又毗连,其相接之处,就在登封县城西北的岭口,古称辕辕关,为古今山交通要冲.岭上至今还保著与之相联系的石额题刻及古碑等.其中令人乐道的就是大禹开凿辕口,治理洪水的动人传说.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个部落酋长,居住在嵩山与箕山之间.《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因此,对於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以嵩山为基础的.据《史记》记载:"禹之父名鲧,鲸之父名曰颛项,颛项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黄帝."可见禹是黄帝的后裔.而今人们以"炎黄子孙"来赞誉中华民族的后代.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於嵩山之巅.
据传说,上古时炎帝族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举伯益为部落首领,以崇拜山岳为特徵,号称四岳.相传黄帝於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时,崇拜嵩山的有申,吕诸国,即四岳的后裔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诗经·大雅·菘高》有云:"菘高维岳,峻极於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据《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作雒篇》记载:周武王初灭商,曾计划建城邑于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 "即古人认为能够沟通人与天神的嵩山太室.后来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为周朝的统治中心,西周灭亡后,洛邑遂成为东周都城.是时,嵩山如同关中终南山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如《左传》昭公四年云:"阳城,太室,荆山,终南,九州之险也."
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於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据史称,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岳神.汉武帝元鼎元年 (西元前Ii6年),方士公孙卿利用大鼎的被发现,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后,汉武帝亲临太室山,礼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为篙高山.元封元年(西元前l10年)三月,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 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嵩高县,作为奉邑".又在山上建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名此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汉宣帝神爵元年(西元前61年)颁布诏书,正式确定嵩山为中岳,要求历代祭祀.又据《史记·孝武本纪》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於五岳,四渎矣."汉代有方土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后汉书·刘根传》云:"刘根者,颖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因此随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
《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谓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领仙官玉女几万人,治理其地.汉末魏晋,道教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中岳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于大延元年(435年)在嵩山立庙,凡遇水旱,即命官员来山祈祷.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还亲至山道场,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神仙信仰体系已经趋於完备.中岳大帝作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祭把嵩山,改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为帝,天灵为天中皇后.改嵩高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岳神正式成为神帝而被后世崇拜.道经称,中岳神君服黄袍,戴黄玉太乙冠,佩神宗阳和印,乘黄龙,领仙官玉女三万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树木之属.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据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为天中王,将庙迁建于黄盖峰下,扩大规模,重新整饰.当时,登封县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银十万,将庙宇,台阁大加扩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岳庙记》).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从此中岳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袭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西元983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军将孙和登封镇将郭武等,监修中岳庙.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百五十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这可谓中岳庙史的鼎盛时期(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祟圣帝庙》).靖康年间(西元1126—1127年),庙观殿宇多为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花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两,用工四万八千三百六十二个,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间,逐渐恢复了庙院状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余间,元末多毁於兵火,仅余殿宇百余间.
明成化十八年(1842年)进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 (1789年),都曾规模不同地进行过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
世人称嵩山处处有圣迹,世代隐机.据《嵩高志》载,汉武帝曾于"遇圣峰"会九嶷仙子,于"会仙峰"会八洞散仙.又据《嵩山志》载,唐高宗游於凤凰峰,乾隆帝开辟登嵩御道.嵩岳的"鬼谷宅","白鹤观","仙游门","寻真门","祟福宫"都留有仙迹.据《说嵩》称,战国时期有王栩,号曰鬼谷子,自幼入云梦山采药得道,鹤发童颜,相貌怪丽,久慕嵩山之名胜,欣然前往,后就地传道.位於观星台东北的鬼谷子住过的山洞,后称之为"鬼谷宅".
据《云笈七签》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鹤峰炼丹,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之已八百岁,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后建观曰"白鹤观".《云笈七签》卷五《中岳体玄潘先生》曰:"中岳道士,前有天师,次称潘先生,先生名师正,赵州赞皇人.少丧母,庐於墓侧,以至孝闻"."隋大业中入道,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以符相授,栖於太室逍遥谷,积二十年,但嚼松叶饮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请精庐,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帝与武后敬之,流连信宿而返.寻敕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敕置奉天官,令于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据《嵩山志》记载:北魏寇谦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长春均在嵩山"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另外,魏成公兴,晋鲍靓,唐司马承帧,吴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魏寇谦之,唐李筌.寇谦之(365一448年),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行居冯翊万年(今陕西潼北).早年倾心幕道,研习张鲁之术,后随成公兴入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其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驰,民间道教起义不断;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兴盛,佛道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道教的社会地位,并与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击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谦之首当其任,决心改革天师道,其在《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一书中,宣布新科,清整道教;在《录图真经》一书中,则召鬼神,传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援下,其对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以外,嵩山还是《三皇经》,《五岳真形图》和《阴符经》的发祥地,而这三部经在道教经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据《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记载:上古三皇所授之经分为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关於《三皇经》的行世,《三皇经》说:"晋武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於今日."鲍靓,字太玄,东海人,为葛洪岳父.据《广弘明集 ·二教论》曰:"晋元康年间,鲍靓造《三皇经》被诛."可见《三皇经》实为鲍靓所著.《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术.
关於《五岳真形图》的由来,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末方士鲁女生采药于嵩山,遇一神女,自称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称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其实,此图系方士实地考察山岳的鸟瞰图,为入山之指南,后经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话化,认为具有护符保身之功能.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据《骊母传阴符玄义》一卷注云: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於嵩山虎口岩壁得《黄帝阴符经》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之名山"."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书分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理;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盗取万物,人人盗取万物的三者"更相为盗"的关系,强调必须天机,足时而动,固躬养命;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说明学道须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违",如此方可长生久视.李筌遂著《阴符经注》,他在注中用阴阳五行阐述道教的教理教义,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阳书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释,集道於一体的典型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环水抱之区,无地不染梵尘"之美称.阳书院前身为佛教寺院,曰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拥有僧徒数百人.西元七世纪初,隋帝改梵刹为道观,名叫嵩阳观.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观.后来因道教活动场所的转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户.五代周时,将嵩阳,天封二观合建成书院,称为"太乙书院".宋太宗时称"太室书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易名为"嵩阳书院", 并设院长在此掌管事务,拨给学田一百亩,以充学费.自此,嵩阳书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
嵩阳书院的规制完全不同於寺观.书院虽不突出供神像的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对祖先的崇拜,大殿中供奉著与书院有关的先贤圣师.现存建筑大体上保存了清代建置.如今这裏已成为历史胜迹,在这裏可以见到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珍贵文物古迹,如汉代将军柏,唐代石碑之类.西汉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山至此, 见三株柏树高大茂盛,犹如威武挺拔的将军,於是兴致大发,封三株柏树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今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三将军柏毁于明末大火.明人陈斐《三将军古柏歌》颂道:"扶疏掩映嵩阳宫,仙跸曾经汉武封.溜雨霜皮合六抱,淩霄秀色辞群峰."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现存于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为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制宏伟,结构紧凑.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各有一只卷尾石狮位於宝珠两边.石狮前爪把持宝珠,后脚盘蹬於宝珠的基座上,嘴唇吻於宝珠,甚称奇妙.这不仅是装饰,使碑首不致於显得单调,而且起著平衡碑顶重心的实际功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边有大朵云气图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浮雕的双龙飞舞,两侧是浮雕的麒麟.这种碑首较那种盘龙式或半圆顶的碑首要别致得多,象徵著升腾的云气和天上的巨龙,气势特别宏敞.碑文由李林甫撰写,字体为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字态工整,刚柔适度,堪称一绝.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於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雕刻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嵩山的宫观虽不及其他名山数量多,但其规模却十分宏大,气势异常雄伟,为我国现存现模最大最古的建筑群之一.中岳庙位於山南麓黄盖峰下,坐向子午,依脉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现存古建筑群的杰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岳时,以北京皇宫为蓝本,按宫中的布局和建筑来设计,其规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岳庙创建于秦代(西元前3世纪下半期),称"太室祠",内设祠官专事祀典.西汉时,武帝游嵩岳,中岳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从庙前的中华门到庙后的御书楼,全长(即进深)一点三华里.殿楼阁宫,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於中轴线的两侧.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被誉为"文物之乡".
太空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为中岳第一门.阙由方石垒砌,分左右两部分,相距6.75米.阙高3.13米,宽2.1米,厚0.7米.顶分六层,计二十二块方石叠砌.东半阙无字.西半阙正面,有阳刻额文"中岳太室阳城神道阙"三行九个篆书大字,现在后三字剥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颂公结事"八分篆书字.这些篆文气势挺拔,苍劲有力,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东阙雕有人物,车骑出行,马伎,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民间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中华门,嵩山第一坊.原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殿式牌坊.坊下部开三道拱券门,"中华门"三个大字题於门额之上.内外分别题写"嵩峻","天中","依嵩","带颖"八字,意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遥参亭,为过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余.亭子四周有砖砌花墙,亭下有明柱撑顶,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整个建筑巧夺天工,精彩异常.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为中岳的正门.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后,以"正当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阁".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门.下为墩台(高 8米,宽13米),上建楼阁(总高十余米).墩台高大,正开三道砖券门阔,门扇重厚,上装三斤重的虎头铁钉l24个,其庞大,坚固,可以想见.台上楼阁为重歇山顶,面阔五间,绿瓦回廊,雪花棂门间的"中岳庙"三个大字赫然显目.门前月台两侧蹲卧虎视耽耽的石狮各一对,雕工十分精细.门后有三条磨光的青石神道,笔直地通向中岳大殿.
配天作镇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后改用今名.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坊起三架,庑殿顶,琉璃瓦盖顶,中题"配天作镇",两侧书"宇宙","具瞻",以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
崇圣门,因"中天崇圣帝"而得名.原为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阔三间,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壮丽.门后两侧有相对应的两座小亭.东亭为古神库,宋太祖修中岳庙时,将原神像泥土土葬於此,上建坛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铁人,为宋代治平元年(西元1064年)铸造,高二点五至二点六五米,梳发挽髻,阔领长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称之为"守库铁人"或"镇庙铁人".不仅是研究宋代铸造艺术的珍贵文物,而且是人们祈福祛灾的象徵.
你好楼主,很高兴为你解答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咐逗正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衡阳市。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指知县。
中岳嵩山衡悔,位于河南登封市。
相关文章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紫微斗数今日恋爱运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紫微斗数测每日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紫微斗数今日恋爱运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请...
2024-11-18
紫微斗数被尊称为“中华第一神术”五大术神之道在古代也叫帝王学、帝王术因为是皇家御用只术古时的官方部门钦监就是用的此术。...
2024-11-16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紫微斗数占卜好不好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紫微斗数准确吗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紫微斗数占卜好不好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紫...
2024-11-15
热点文章
紫微星与魁星的区别(紫魁星百度百科)
紫微北斗七星的名称(北斗七星每个星的名字)
魏德毓閩西道教送瘟船儀式的研究以《船科》為中心(紫微大帝会什么法术)
紫微斗数方外人水平 紫微斗数气数位
紫微时候应该怎么做 紫微星怎么使用
紫微斗数流日盘财运(八字流日运势详解)
关于紫微斗数迁动研究(理论讨论贴)紫薇斗数吧
六亲缘薄的紫微命盘 紫微命盘自动解读
紫微斗数什么人聪明(紫微斗数看智力城府)
紫微星坐守十二宫命宫的特点(孤独的紫微斗数命盘)